前言
一開始接觸 F1 時,其實我不太會看比賽(運動白痴),一方面車手都全身包緊緊坐在跑得超快的車子裡,光要認出他們就要花一點時間,等認出來的時候,他們就跑掉了;另一方面,也不太知道這項運動的看點、高潮在哪。剛開始追賽事時很容易分心,或看完了好像沒看。
這篇就我個人經驗,依照時間順序,分享自己Race Week盯著手機跟電視時,我會注意、在意的事情。
Mon.-Thur. 賽前預備
認識賽道
每個賽道有不同的特性,對於車輛性能的考驗也不同,最精采的部分也不一樣。如:一般賽道與街道賽的性質便有本質上的不同、有的賽道彎道多、有的賽道有大直線加速、有的賽道高低起伏、有的賽道很難超車……。事先認識賽道,能夠在看比賽時更快進入狀況。
認識賽道通常我會分為兩部分-
1. 賽道基本資料:賽道長度、比賽圈數、彎道數(左、右彎數量)、DRS 區段數量及位置……。
2. 賽道特性:街道賽/一般賽道、能夠超車路段……。
3. 歷史資料:竿位冠軍比例(pole to win)、最快圈時及紀錄保持人、其他重大歷史事件……。
我通常會聽《聽的 F1 Podcast》的賽前簡報,短短10幾分鐘就能得知所有資訊。若對於駕駛細節、走線等有興趣的,可以看 F1 YouTube 有一系列 circuit information 影片(它沒有整理成播放清單,須手動搜尋),車手會用第一視角跑一圈+解說。
這是每週比賽前我一定會做的事!自從開始預習賽道後,看得懂更多,也從中發現更多樂趣~
車輛升級
賽車運動除了車手的實力與表現外,有沒有一台好車,更是是否能獲勝的關鍵。
在整個賽季期間,各車隊會對車輛做大大小小的升級。
第一階段大幅度升級,通常會選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賽道進行,原因如下:
1. 西班牙站通常是開季後第一個回到歐洲的賽道,而大部分車隊總部在歐洲,在零件供給上有較充分的資源,運輸時間也較跨洋運送短。
2. 賽季開始前,各車隊均會在巴塞隆納賽道進行測試,在這個賽道進行升級,便可以在同一賽道比較開季前及升級後的差異。
但並非所有車隊都會選在同一時間進行升級,像本年度 Haas 車隊因總部在美國,且因預算有限,所以目前尚未進行車輛升級。
也並非每一車隊都會對該車隊的兩位車手進行相同升級,對兩個車手進行不同的設定與調整,使車隊能夠蒐集更多資料,也是策略之一。
也可能因為預算不足,只夠升級其中一台車,也是有可能的。2022 年英國站時,Wiiliams 車隊即因預算原因,僅對 Alex Albon 的車輛進行升級(不過Latifi 這場開著沒升級的車在排位賽擠進 Q3,著實跌破眾人眼鏡)。
車輛變動對於比賽結果有絕對的關聯,在比賽前,若有車隊進行重大升級,各大媒體通常會有報導(可追蹤 motorsport.com 及 ESPN F1),這是其中一個我在賽前會關注的議題。(不過我通常看不太懂,什麼空氣動力學的太難了,所以我也就是粗略看看而已)
Fri.-Sat. 自由練習
由於台灣沒有轉播自由練習,所以我通常會在每一次自由練習結束後看F1 YouTube 的 spotlight 影片,主要關注以下兩個重點:
1. 特殊路段:哪個彎道容易失誤,看正賽時可以多注意一下。
2. 車手排名:看有沒有哪個車手表現異常好或異常差。在車輛升級方面,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(看看是正升級還是負升級 XD)
其實自由練習對於觀眾沒有太大的意義及娛樂性,主要是提供車隊及車手熟悉賽道、調整車輛設定、測試與收集資料之用,詳細各段自由練習對於車手與車隊的目標及細節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。
Sat. 排位賽
個人認為排位賽相較於正賽更難看懂,新手比較難從排位賽中獲得樂趣。不過看懂了之後,發現好看的排位賽真的是會讓人驚聲連連!
在排位賽中,車手每做一次成績,需要三圈來完成,說明如下-
1. 出場圈(Out Lap):從維修區出來的第一圈,這圈的目的是為了暖胎,讓輪胎達到工作溫度。
2. 計時圈(Flying Lap):也稱飛行圈。接續下來的第二圈,便是車手用來作成績的一圈,全力衝刺出最好的成績,以取得更好的排位。但若是不小心四輪超出賽道白線,該圈成績會被取消,這圈就白費啦…。
3. 回場圈(In Lap):通過計時點後,賽道上是不可能逆向迴轉的,所以只能再多跑一圈回到維修區。
依照賽道長度不同,通常做一次成績(跑三圈)要耗費 4–5 分鐘左右,這樣算下來,每個車手每階段大約能做2-3次成績。
出場時機
在排位賽中,可以觀察車隊什麼時候放車手出去跑 / 不跑。
例如:如何避開場上車多的時刻、如何判斷目前成績是否足以晉級下個階段。
若有事故發生,通常在紅旗後,成績較不理想的車手會搶先在維修區(pit lane)排隊等著趕快出場做成績,大家排排站的景象,我覺得也很有趣。
不過在排位賽中最令人興奮的,莫過於每個階段最後倒數計時時,看車手是否能夠即時衝線通過計時區,最後再做一次成績。(在倒數計時結束前通過計時區的該圈也算成績)
輪胎管理
同上一篇提到,每一個車手每個比賽週得到配給的輪胎是有限的,並不能無限取用新輪胎,在輪胎配置及管理上,也是個可以研究的點。
如遇下雨,場地狀況是否足以換乾胎以爭取更好的成績,也可以觀察車隊與車手的策略如何安排。
車手表現
說實在,其實排位賽我只會專心看每個階段的最後3分鐘。在計時結束後,所有車手做完成績常常會排名大風吹,看到平常在後段班的車手居然擠進下階段,或是過往成績優異的車手居然被淘汰,這種跌破眼鏡的時刻絕對是排位賽最大的看點哩!
Solar. 正賽
終於來到 Race Week 的高潮!看比賽前零食、啤酒、鹹酥雞是必須準備好的(看比賽的時候才沒空去拿!)
起跑
It’s lights out and away we go! 當五個紅燈熄滅,比賽就正式開始啦!第一秒絕對是卡位的關鍵,若起跑晚了一點,通常就會在一開始就被超越了。在比賽一開始,所有車子是最擠的時候,車手間互相競爭卡位,起跑後連帶到第一個彎道,通常會非常精彩。
超車 v.s. 防守
這點應該不用多說了吧~車輛間的纏鬥絕對是觀眾們最喜歡看到的場面,現今車輛的設計,也讓車子間可以跟的更近,提升超車可能性,增進比賽精采度,尤其在 DRS 路段和各種彎道超車纏鬥,讓人看了血脈噴張啊。
車隊策略
在任何運動賽事中,「策略」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致勝關鍵,僅僅車子快是不夠的。
比賽過程中,高速的行駛勢必會使輪胎磨損,輪胎損耗後圈速便會增加,故每場比賽都會進站換胎。況且賽會規定,一場比賽中一定要使用2種(含)以上的輪胎(全程使用雨胎不在此限),因此即便是保胎大師,也一定得進站換胎。
然而「什麼時候換、換什麼胎」,便是學問所在了,每個車隊根據車輛性能、賽道特性、車手狀況,會有各自的進站策略,然而策略是否跟得上現場狀況、能不能有效讓車隊及車手獲取積分,便看各車隊的本領了。
維修站表現
由於進維修站(Pit Stop)需要減速,出維修站也有速限,每進站一次,平均會損失20秒左右(不同賽道損失時長不同)。因此在換胎的時候,維修團隊如何用最短時間完成換胎及必要的維修工作,也是一大看點,畢竟在分秒必爭的賽車比賽中,只要晚了一秒,可能都會掉位子呀!
突發狀況
各式突發狀況,也可能會讓車手錯失近在眼前的頒獎台(甚至是世界冠軍QQ)。舉凡車禍、車輛故障、天候轉變等,都是足以影響比賽最終結果的不可預期因素,尤其是事故後帶出的安全車,往往會讓比賽重新洗牌。這類突發狀況,也絕對是比賽中的大驚喜囉(也可能是大懼怕啦…)!
Mon.-Thur. 比賽後
比賽後,若該場有策略上特殊狀況,我通常會上 PTT 或相關論壇看網友的分析文章,增進策略相關知識。《聽的 F1 Podcast》在賽後也會有賽後諸葛節目分析賽事(我真是忠實粉絲)。
結語
寫完之後發現好像在寫我的一週日常 XD 總而言之~無論是賽事策略、車體設計知識、比賽規則、車手動向及各式八卦,都是多看多聽,演算法就會給你更多資訊,就能每個禮拜越看越懂,從中得到更多樂趣啦!